摘要: “今年元夜時,月與燈依舊”,正月十五奔踏而至,又到一年“鬧”元宵的好時候,不知您還記得多少元宵習俗?它們又是從何而來?安徽譯博翻譯的小編們下面帶大家了解下元宵節(jié)的各種習俗!
“今年元夜時,月與燈依舊”,正月十五奔踏而至,又到一年“鬧”元宵的好時候,不知您還記得多少元宵習俗?它們又是從何而來?
安徽譯博翻譯的小編們下面帶大家了解下元宵節(jié)的各種習俗!
首先是要吃元宵:
“元宵”一種以白糖、芝麻為餡,再用糯米粉包成圓形的小吃,據(jù)民俗學家的考證源于宋時的浙江省寧波市,因其形喻“月圓”而被廣泛用于正月十五月圓之夜的祈福,因而就有了宋人周必大的“今夕知何夕?團圓事事同。湯官尋舊味,灶婢詫新功”。
再后來因“元宵”形似貨幣元寶,在工商業(yè)較發(fā)達的宋朝它被帶到了“五湖四海”,每到新春正月十五時背井離鄉(xiāng)的商人們就將其拿出來慢慢“品位”,美其名曰“吃元寶”,嚼味其中“鄉(xiāng)愁”的同時寓意來年財源廣進。

再而是走上街頭賞花燈:
花燈習俗源于東漢明帝時期的佛教儀式,那時每當正月十五日,各大寺廟的僧人就會觀佛舍利、點燈敬佛。而漢明帝是個忠實的佛教信徒,因而他在皇宮內(nèi)外都點起了花燈。
后來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興盛花燈慢慢走進了千家萬戶,成了元宵節(jié)必不可少的節(jié)目,且規(guī)模越辦越“大”,至于古時的花燈有多“大”?
唐時盧照鄰“傲嬌”的說:“錦里開芳宴,蘭缸艷早年?d彩遙分地,繁光遠綴天。接漢疑星落,依樓似月懸。別有千金笑,來映九枝前。”
而宋時的辛棄疾“不甘示弱”道:“東風夜放花千樹。更吹落、星如雨。寶馬雕車香滿路。鳳簫聲動,玉壺光轉,一夜魚龍舞。”綜上可見賞花燈在古時,絕對是古人不可或缺的年度視覺盛宴。
中國文字博大精深,一個字、一組詞、一句話只要你有心都可將其千變?nèi)f化,而“猜燈謎”可謂其最典型的具象化。譬如“把《鄭板橋全集》一書拆成散頁,一一張貼。(打《三國演義》中兩個人名,謎底:鄭文、費觀)”出謎者用俏皮的謎底博得猜謎者在佳節(jié)中會心一笑。

此情此景清朝有詩《打燈謎》云:"一燈如豆掛門旁,草野能隨藝苑忙。欲問還疑終繾綣,有何名利費思量。"
至于這個項目從何而來?其形源于我們?nèi)粘5?ldquo;隱語”,譬如我愛北京,往往言外之意就是我愛祖國。而隱語組合花燈的表現(xiàn)方式,目前據(jù)考證最早出現(xiàn)在宋朝,宋時《武林舊事·燈品》載:"以絹燈剪寫詩詞,時寓譏笑,及畫人物,藏頭隱語,及舊京諢語,戲弄行人。
一見鐘情的“好時節(jié)”那年的辛棄疾說“蛾兒雪柳黃金縷。笑語盈盈暗香去。眾里尋他千百度。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,燈火闌珊處”,可謂將元宵佳節(jié)、燈會現(xiàn)場的一個“情”字寫的感天動地,可謂古今中外元宵節(jié)中最癡情人,古時女兒家往往只能常年深在閨中,在她的生活中除了父親和兄弟往往就沒有了別的男人。而元宵節(jié)這天是大家閨秀少有可以上街的日子,她們走上街頭賞花燈,祈福來年美美滿滿。而這往往就成有情人間一見鐘情的絕妙時機,在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的古時這是少有的“自由戀愛”,因而有詩云“去年元夜時,花市燈如晝。月上柳梢頭,人約黃昏后。今年元夜時,月與燈依舊。不見去年人,淚濕春衫袖”
安徽譯博翻譯咨詢服務有限公司的全體員工祝福大家:元宵節(jié)快樂!